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山东快书》
阿标
2024-03-25 23:29:34
0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景阳岗》《东岳庙》等。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

历史沿革

1

起源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说

相传为明代万历(1573—1619)人,为落魄武举,他结合《水浒传》,将临清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唱词,坦露臂膀,用当地方言打着节拍,敲着瓦片,赶集赶会演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但刘茂基武功基础非常好,相传其在演唱过程之中经常拉架子表演,受到观众喜欢。

赵大桅说

赵大桅相传为清朝咸丰(1857-1861)人,祖籍山东济宁,同样生活落魄,为生活所迫,只能卖艺为生。偶然机会在庙会上面听到山东打鼓“撺钢腔”之后,将武松故事自编自唱,逐渐形成“武老二”的民间演唱方式。赵大桅在刚开始表演之时,采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后来演绎为鸳鸯板。

傅汉章说

清道光六年,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

其他说法

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即横贯南北的古运河码头。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且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发展

清道光六年(1826),一些落第举子在临清,编成数回武松故事的唱词,由茌平李长清带回,交其表侄傅汉章。傅借用梨花片伴奏,在老牛大捽缰调基础上创造出特有的韵诵体唱法,于道光十九年(1839),首演于曲阜林门会,以其形式新颖受到欢迎,曾被召进孔府演唱。清末民初,山东快书艺人队伍扩大,主体书目《武松传》等渐趋完善。20世纪初,出现了荤口表演,对其发展产生过不利影响。三十年代,高元钧、杨立德、傅永昌倡导摈弃“荤口”,增强了曲种活力,扩大了观众面,使其得以在本省及京津、南京、上海等城市流传。四十年代,在山东各地抗日根据地里,山东快书得到新生。出现了所谓“革命武老二”演出。这些作品以饱满的战斗激情,清新的艺术风貌,为根据地广大军民喜闻乐见。建国后,山东快书发扬宣传战斗传统,涌现出许多曲目,如《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同时,出现了一批专业和业余山东快书作者。形成了三大流派,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还有独创四页板伴奏的于传宾的“于派”。

兴盛

山东快书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渐渐进入城市,从地域角度形成山东省内和省外两支。省内为烟台、青岛等地山东快书艺人众多,实力雄厚,活跃在广大农村集镇。另一支沿长江向东南发展,武汉、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 [4]山东快书早期因主要演唱武松故事,故称唱“武老二” 的。1949年,高元钧在上海录制唱片时,才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

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东快书开始向全国发展,高元钧主持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主要由军队选送人员参加学习。学员分布之广,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于是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普及。同样,山东快书在台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艺术在不断升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如此,山东快书在与时俱进方面做的还不够。

(二)人才流失,这是当前山东快书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山东快书的生存土壤越来越少,艺人演出常常尚不能养活自己,更遑论其它事情。

(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更新换代,使得民众的娱乐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使得山东快书的部分听众出现流失,且传统山东快书通常情况下面由一人总揽全局、舞台布置简陋,适合在小剧场、小场地演出,场面不大的艺术形式往往达到不观众的要求,其衰败也就必然。

(四)山东快书的语言使用为山东官话,通俗易懂,这成为其在 50 年代能够影响全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同样使学习山东快书的障碍增大。

保护措施

山东省2015 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保护包括山东快书在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市举办“曲山艺海——星乐汇”周周演系列活动和“曲山艺海泉城春晚”宣传展示山东快书作品。并建立全国首家公办曲艺专题博物馆“曲山艺海博物馆”。该馆对介绍山东快书等曲艺项目的资料保护和项目的展示、体验。20 世纪 50 年代初,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前身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就着手整理、挖掘山东快书的史料,完成了《山东快书综论》《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中国曲艺志·山东卷》、《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曲艺卷》等典籍编纂。山东临清市文化馆开设山东快书免费培训班,临清市成立中国山东快书博物馆,使山东快书艺术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传承基地,在高校开设山东快书专业课。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东快书项目保护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孙镇业,男,汉族,1944年生,2010年去世,山东安丘人,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景佐,出生于1933年,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青岛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12月20日,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洪胜,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
2024-03-25 23:29:34
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
2024-03-25 17:19:37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
2024-03-25 16:48:36
非遗 | 山东省曲艺《山东...
山东大鼓的乐器最初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碎片击拍,后改用两枚铁片...
2024-03-25 16:20:04
中国曲艺艺术《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
2024-03-15 14:26:1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