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山东快书》
阿标
2024-03-25 23:29:34
0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景阳岗》《东岳庙》等。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

历史沿革

1

起源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说

相传为明代万历(1573—1619)人,为落魄武举,他结合《水浒传》,将临清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唱词,坦露臂膀,用当地方言打着节拍,敲着瓦片,赶集赶会演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但刘茂基武功基础非常好,相传其在演唱过程之中经常拉架子表演,受到观众喜欢。

赵大桅说

赵大桅相传为清朝咸丰(1857-1861)人,祖籍山东济宁,同样生活落魄,为生活所迫,只能卖艺为生。偶然机会在庙会上面听到山东打鼓“撺钢腔”之后,将武松故事自编自唱,逐渐形成“武老二”的民间演唱方式。赵大桅在刚开始表演之时,采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后来演绎为鸳鸯板。

傅汉章说

清道光六年,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

其他说法

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即横贯南北的古运河码头。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且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发展

清道光六年(1826),一些落第举子在临清,编成数回武松故事的唱词,由茌平李长清带回,交其表侄傅汉章。傅借用梨花片伴奏,在老牛大捽缰调基础上创造出特有的韵诵体唱法,于道光十九年(1839),首演于曲阜林门会,以其形式新颖受到欢迎,曾被召进孔府演唱。清末民初,山东快书艺人队伍扩大,主体书目《武松传》等渐趋完善。20世纪初,出现了荤口表演,对其发展产生过不利影响。三十年代,高元钧、杨立德、傅永昌倡导摈弃“荤口”,增强了曲种活力,扩大了观众面,使其得以在本省及京津、南京、上海等城市流传。四十年代,在山东各地抗日根据地里,山东快书得到新生。出现了所谓“革命武老二”演出。这些作品以饱满的战斗激情,清新的艺术风貌,为根据地广大军民喜闻乐见。建国后,山东快书发扬宣传战斗传统,涌现出许多曲目,如《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同时,出现了一批专业和业余山东快书作者。形成了三大流派,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还有独创四页板伴奏的于传宾的“于派”。

兴盛

山东快书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渐渐进入城市,从地域角度形成山东省内和省外两支。省内为烟台、青岛等地山东快书艺人众多,实力雄厚,活跃在广大农村集镇。另一支沿长江向东南发展,武汉、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 [4]山东快书早期因主要演唱武松故事,故称唱“武老二” 的。1949年,高元钧在上海录制唱片时,才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

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东快书开始向全国发展,高元钧主持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主要由军队选送人员参加学习。学员分布之广,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于是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普及。同样,山东快书在台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艺术在不断升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如此,山东快书在与时俱进方面做的还不够。

(二)人才流失,这是当前山东快书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山东快书的生存土壤越来越少,艺人演出常常尚不能养活自己,更遑论其它事情。

(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更新换代,使得民众的娱乐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使得山东快书的部分听众出现流失,且传统山东快书通常情况下面由一人总揽全局、舞台布置简陋,适合在小剧场、小场地演出,场面不大的艺术形式往往达到不观众的要求,其衰败也就必然。

(四)山东快书的语言使用为山东官话,通俗易懂,这成为其在 50 年代能够影响全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同样使学习山东快书的障碍增大。

保护措施

山东省2015 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保护包括山东快书在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市举办“曲山艺海——星乐汇”周周演系列活动和“曲山艺海泉城春晚”宣传展示山东快书作品。并建立全国首家公办曲艺专题博物馆“曲山艺海博物馆”。该馆对介绍山东快书等曲艺项目的资料保护和项目的展示、体验。20 世纪 50 年代初,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前身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就着手整理、挖掘山东快书的史料,完成了《山东快书综论》《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中国曲艺志·山东卷》、《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曲艺卷》等典籍编纂。山东临清市文化馆开设山东快书免费培训班,临清市成立中国山东快书博物馆,使山东快书艺术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传承基地,在高校开设山东快书专业课。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东快书项目保护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孙镇业,男,汉族,1944年生,2010年去世,山东安丘人,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景佐,出生于1933年,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青岛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12月20日,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洪胜,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
2024-03-25 23:29:34
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
2024-03-25 17:19:37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
2024-03-25 16:48:36
非遗 | 山东省曲艺《山东...
山东大鼓的乐器最初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碎片击拍,后改用两枚铁片...
2024-03-25 16:20:04
中国曲艺艺术《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
2024-03-15 14:26:11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