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省南平市传统曲艺《南平南词》
阿标
2024-03-25 17:03:33
0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
南平南词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执不同乐器列坐周围,按照不同的行当轮递配合说唱。其旋律婉转曼妙,唱腔舒缓典雅,唱词清新流丽,声调呢哝柔婉,是闽北人民熟悉和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 
2006年5月20日,南平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剧院)获得“南平南词”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1
南词属于曲牌类曲艺,是词话的分支,为闽南地区民间说唱之一。南词没有确切的史籍明证源于何时何地由何处传入福建。大多数行内人士认为,大致在清代中叶以后,由江苏传来。又因为传入途径的不同,南词有赣派南词与苏派南词之分。一路由江西传入福建,称为赣派南词,流行于闽西的长汀、龙岩和闽南的漳州、龙海、漳浦、诏安等地;另一路直接由苏州传入福建,称为苏派南词(即南平南词),流行于闽北南平、沙县、将乐、邵武、建瓯等地。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流寓于北京的戏剧家、乾隆间的进士蒋士锉在《京师乐府词·唱南词》中创作了一首描绘南词演唱情景的诗“三弦掩抑平湖调,先唱滩头与提要。高谈慷慨气粗豪,细语缠绵发忠孝。”诗中留下了对南词的乐器、调子、演唱形式以及艺术特色的描述,算得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关南词的文字。不过这时候,只是在苏州产生了清唱体的南词(后来称苏州滩簧小调),还没有专播到南平地区。南词在18世纪后期,传说后来有位来自苏州的李姓商人与一些儒士、商人合作,在南平成立了第一个南词班社“静逸轩”,南词才逐渐在南平流传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南平市在原有南词清唱组织基础上,组成了南词业余剧团,使南词向舞台戏曲方向发展。1960年又创办了南词艺术学校,培养了第一批专业从艺人员,并组成了专业南词实验剧团。除进行南词戏演出外,仍保留和发展了曲艺南平南词的演出与创作在1964年全省职工文艺会演中,南平市代表队创作并演出的南平南词说唱《老崔战烘房》,首次借用了北方大鼓的表演形式,改集体自拉自唱的坐唱表演为单人或数人站立击鼓表演(另设伴奏人员),改原来的“中州韵”道白为普通话道白。改原来第一人称的自唱和第二人称的对唱为第三人称表白式演唱,形成了现代南平南词的主要表演方式,另外还有琵琶弹唱,表演唱等形式。演员也多由女性担任。服装为鲜艳民族彩服,或现代时装。演唱时的表演也吸收了戏曲中的表演程式,演员有时要模仿戏曲中不同行当的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南平南词在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后继乏人,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剧院)获得“南平南词”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平南词项目保护单位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剧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黄冰,男,1979年进入南平市闽剧团,担任演奏员、作曲。1985年进南词剧团,师承郑飞景老师,开始学习南词音乐。同时,接受叶友璜、沈丽水等前辈指导,为南词说唱、南词戏编曲、设计南词音乐及唱腔。2008年取得二级演奏员职称。2010年,获福建省政府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平南词代表性传承人”。
卢丽萍,女,南平市南词实验团党支部书记、团长,中国剧协会员,国家二级演员。1996年演出南平南词说唱《人民保护神》获福建省首届曲艺节金奖、优秀演员奖。
王文绪,男,汉族,1946年7月出生,现任南平市南词实验剧团团长,国家二级编剧。南平南词曲目作品有《正气歌》《罢宴》《人民保护神》。其中《罢宴》荣获中国第一届曲艺节创作、演出(牡丹)奖。《人民保护神》获福建省首届曲艺节创作、演出金奖。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省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南平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厦门市传统...
答嘴鼓流行于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和中国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
2024-03-25 23:21:55
非遗 | 福建省东山县传统...
东山歌册又称“闽南语歌仔册”“闽南语歌册”“歌仔簿”,是自明朝从广...
2024-03-25 23:12:00
非遗 | 福建省漳州市传统...
锦歌,原名“歌仔”“杂锦歌”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
2024-03-25 22:28:01
非遗 | 福建省南平市传统...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
2024-03-25 17:03:33
非遗 | 福建省福州市传统...
福州伬艺运用福州方言进行艺术创造、演出和传唱,是福州方言的一座宝库...
2024-03-25 17:00:39
非遗 | 福建省福州曲艺《...
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2024-03-25 16:16:4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