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省厦门市传统曲艺《答嘴鼓》
阿标
2024-03-25 23:21:55
0

答嘴鼓也叫“触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是闽南地区曲艺种类之一,是以闽南语表演的叙事性、喜剧性说唱艺术。

答嘴鼓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代表曲目有《乌猫乌狗》《鸦片歌》《瞎子哑巴打架》等。

答嘴鼓流行于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和中国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区。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厦门市申报的“答嘴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7。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美术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答嘴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2

答嘴鼓是中原汉人南迁,结合中原相声艺术,在闽南民间斗嘴取乐的娱乐中产生的。有学者说,答嘴鼓是从唐宋时期的民间说唱,尤其是唐朝参军戏中析出,与起源于宋、元时代的梨园戏及稍后的高甲戏丑角的插科打诨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民间的和尚、道士做法事时也运用这种形式。可见答嘴鼓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答嘴鼓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起源于“炼仙敲嘴鼓”,即闽南地区农民利用闲暇时光,三五农民到田头地尾、屋前厝后,饮酒喝茶,谈论民间趣事,斗嘴谈乐,以达到娱乐身心的效果,因而慢慢地演变成答嘴鼓;二是起源于梨园戏、高甲戏中的丑角表演,以插科打诨、语言调笑为主,以曲折的故事情节来扣人心弦,以便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三是起源于闽南“市声”,即贩夫吆喝、乞丐行乞、道士做法时所念的顺口溜,多为即兴创作,声调顿挫,音韵和谐,为招惹客源和引人注意之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句式整体、句尾押韵的“念四句",如“高丽较水旦,要买紧来看”,又如“新娘娶人厝,家财年年富,今年娶新妇,明年起大厝”。唐山过台湾时,“念四句”也被闽南人带入台湾,被称为“四句联仔”,并逐渐发展成“触嘴古”、“拍嘴古”。

20世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在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兰波里、林鹏翔等两代艺术家的努力与耕耘下,终于以一门闽南特色的曲艺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答嘴鼓发展鼎盛期,答嘴鼓传承与传播出现空前繁荣,不仅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答嘴鼓作家,如陈清平、陈令督、林恒星、沈陆易等,为答嘴鼓创作注人了新生力量,而且涌现了众多优秀演出艺术家,如杨敏谋、尤国栋、洪明吉、李小航、黄国林、王岩平等,把优秀答嘴鼓作品搬上舞台,加以精彩诠释和演绎,带动闽南人全民欣赏答嘴鼓的热潮。

传承保护

1

流传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完整听讲闽南话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和外来人越来越少。答嘴鼓的活动空间日益狭窄,创作表演人员和受众群体年龄普遍老化。随着林鹏翔等老一辈艺人的相继去世,答嘴鼓的艺术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一曲艺形式面临断代失传的严重危机,亟需设法加以抢救和保护。 [1]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一辈艺术家林鹏翔、陈清平等创作出版了一批答中级鼓的作品以及研究答中级鼓艺术的著作。如《林鹏翔答嘴鼓作品选》、周长楫教授执笔的《林鹏翔答嘴鼓艺术》和答嘴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清平的《陈清平闽南曲艺戏剧选》等。

2000年起,厦门市连续举办了4届答嘴鼓创作征文比赛,厦门电视台录制4集《厦门答嘴鼓欣赏》,通过征文、比赛、电视台播送等形式推广答嘴鼓艺术,提高答嘴鼓创作和表演水平。2006年,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它的保护、传承、运用和推广更加引起政府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思明、集美区通过举办少儿答嘴鼓夏令营,培养孩子们对答嘴鼓的兴趣;思明区青少年宫创作了少儿答嘴鼓节目,参加学校艺术周;集美区在2006年出版了《集美答嘴鼓》(共61篇)这一系列创作研讨、演出比赛等活动,为扶持和推广答嘴鼓艺术起到了重大作用。

重视闽南曲艺氛围的营造,让地方文风先进课堂;创新曲艺人才的培养模式,或建立民间曲艺传承人的工作室,或资助其生活、表演、带徒等;也需要民间合力,培养专门的曲艺人才,或是采用学校与表演团体合作的形式,或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多方位思考、多渠道拓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传承人物

陈清平,男,汉族,1935年生,福建厦门人,厦门灌口中学退休教师。自1978年以来,获厦门市曲艺征文一等奖的作品有《梁祝新传》《征婚趣谈》《金婚庆典》等;二等奖有《借对象》《为革命饲猪》《寇准审潘洪》等;三等奖有《开张大吉》等。出版专著有《陈清平闽南曲艺戏剧选》;主编《集美答嘴鼓》《集美民间故事》。1995年组织集美精神文明曲艺队。2017年8月10日,陈清平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杨敏谋,男,汉族,1948年生,福建厦门人,厦门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师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林鹏祥,1990年作品《龙年说龙》获市第二届曲艺征文一等奖。合作编写《林鹏祥答嘴鼓选集》获首届百花三等奖,表演《庆新春》等五十多个作品,其多部作品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采用。2017年8月10日,杨敏谋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厦门市申报的“答嘴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美术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答嘴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答嘴鼓项目保护单位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美术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厦门市传统...
答嘴鼓流行于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和中国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
2024-03-25 23:21:55
非遗 | 福建省东山县传统...
东山歌册又称“闽南语歌仔册”“闽南语歌册”“歌仔簿”,是自明朝从广...
2024-03-25 23:12:00
非遗 | 福建省漳州市传统...
锦歌,原名“歌仔”“杂锦歌”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
2024-03-25 22:28:01
非遗 | 福建省南平市传统...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
2024-03-25 17:03:33
非遗 | 福建省福州市传统...
福州伬艺运用福州方言进行艺术创造、演出和传唱,是福州方言的一座宝库...
2024-03-25 17:00:39
非遗 | 福建省福州曲艺《...
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2024-03-25 16:16:4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