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省福州市传统曲艺《福州伬艺》
阿标
2024-03-25 17:00:39
0

福州伬艺,原名伬唱,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主要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县。

福州伬艺是由民间卖唱艺人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参照民间社火活动创造发展而来,使用福州方音说唱,通常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三弦说唱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表。福州伬艺节目以中篇故事为主,辅之以散曲演唱。福州伬艺代表性曲目主要有《珍珠塔》《灵芝草》《红色三兄弟》《锦绣河山》等。 

福州伬艺运用福州方言进行艺术创造、演出和传唱,是福州方言的一座宝库,也是维系福州籍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申报的福州伬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5。

历史沿革

1

福州伬艺,源于唐宋。明万历年间的曹学全始创逗腔,蓄家班,演唱至清初演变为专唱逗腔的儒林促社,明末,市井间又有躲避战乱入闽的弋阳腔艺人组成的江湖促社。

清代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同乐轩等。道光后,兴起演唱以福州民歌、民谣为基调,吸收弋阳腔、昆腔、梆子腔和苏、扬小调发展为洋歌和小调两种声腔的洋歌促社。

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和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艺产生较大影响。抗日战争后,艺表演渐趋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关部门对福州艺进行扶持。伬艺名角陈润春等与作者合作,吸收评话说表,将传统的散曲用说表串连成能演二、三小时的全本曲目。二度创作上,强化伬艺作为说唱艺术的叙述性特点,凸现曲艺的叙事特点,改变过去的社火踩街走唱和应酬堂会为茶馆书场的坐唱和高台应聘演出双轨制。历经演出实践,发展至今成为现在的福州伬唱。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州伬艺的发展处于濒危状态,书场已经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年四千余场锐减到现在的每年不到三百场。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演员已不足15人,流派艺术严重失传,招生传习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护。

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成立了福州市伬艺工作者联谊会,建立了5处专门表演伬艺的场所,并组织艺人成立演出队和演唱小组进行演出。

1960年成立了以表演伬艺为主的福州市曲艺团,使福州伬艺得以复兴。 

2020年6月24日,为进一步推动福州曲艺人才培养,加强后备人才储备,由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主办的福州曲艺人才储备培训高校学子班开班。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州伬艺项目保护单位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福州市曲艺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强淑如,女,汉族,1969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1991年师从福州伬艺艺人陈润春,现为福州市曲艺团演员。其说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并吸收评话、闽剧风格,使伬唱语言生动,情节动人。代表作品有《开封府》《和尚探亲》《淑贞哀史》等。2008年2月,强淑如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伬艺代表性传承人。

钱振华,男,汉族,1927年生,福建福州人。1939年跟随老艺人黄莲官学习伬艺表演,年轻时擅长表演生脚,晚年改演丑脚,1986年从福州市曲艺团退休后,致力于收徒授艺。其表演风格幽默,唱腔功底深厚,说白清晰,代表作品有《十五贯》《望江亭》等。2008年2月,钱振华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伬艺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申报的福州伬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5。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厦门市传统...
答嘴鼓流行于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和中国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
2024-03-25 23:21:55
非遗 | 福建省东山县传统...
东山歌册又称“闽南语歌仔册”“闽南语歌册”“歌仔簿”,是自明朝从广...
2024-03-25 23:12:00
非遗 | 福建省漳州市传统...
锦歌,原名“歌仔”“杂锦歌”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
2024-03-25 22:28:01
非遗 | 福建省南平市传统...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
2024-03-25 17:03:33
非遗 | 福建省福州市传统...
福州伬艺运用福州方言进行艺术创造、演出和传唱,是福州方言的一座宝库...
2024-03-25 17:00:39
非遗 | 福建省福州曲艺《...
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2024-03-25 16:16:4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