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上海市南汇区传统曲艺《锣鼓书》
阿标
2024-03-25 22:15:09
0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代表剧目有《网船过渡》《九更天》《高桥八美图》《双珠球》等。

锣鼓书主要流行于上海郊东、西乡以及浙江嘉兴平湖一带。2006年5月20日,上海市南汇区申报的“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22。

历史渊源

1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 

明末清初,说唱“社书”的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事说书。

清嘉庆年间的代表人物南汇人顾秀春,在他的带教下广传南汇和浦东大地,他的第三代传人又传到浦西及浙江省的平湖、嘉兴等地。传艺方式、口授心传。此时锣鼓书称为“唱说因果”,用镗锣书鼓、钹子演唱,因此出现了“太保书”、“钹子书”、“敲单片”的名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书颇为繁盛。南汇城厢出现了专说太保书等的茶园“鲁班阁”。下沙一带因艺人代代相传,成为荟萃太保书艺人的“太保窝”。外号黑皮的艺人徐连奎把太保书一直唱入上海市区城隍庙。抗日战争时期,太保书正式进入市区,当时较有影响的演员有胡善言、王俊发等。

1949年以后,仅有少数沪书艺人兼唱太保书。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间曲艺,艺人胡善言创作了现代中篇节目《打盐局》,南汇县文化馆又推陈出新,编演了第一部以“锣鼓书”为曲种名的现代短篇节目《芦花荡里稻谷香》。从此,太保书改名为锣鼓书,以革新面目渐渐复苏于业余曲艺舞台。

传承保护

2

传承现状

由于时代的变迁,锣鼓书演出萎缩,老艺人相继谢世,现今能表演的艺人锐减至5人,整个锣鼓书已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保护措施

1996年南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曲艺之乡”以来,更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文化建设,尤其是锣鼓书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区文化馆专门编印了锣鼓书教材,建立了领导、保护、研究机构,成立了锣鼓书艺南汇锣鼓书走进中央电视台南汇文化馆第一代锣鼓书演员演出《王婆骂鸡》术协会、锣鼓书保护机构——海曲乡音艺术研究中心,并在6所学校中建立了锣鼓书艺术培训基地,对23所学校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在48个班级中对1729人进行锣鼓书艺术普及教育。

上海市南汇区为保护锣鼓书建立区、镇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建立工作运行的业务机制;广泛开展宣传,利用送戏下乡、广场文化等载体,向全社会营造特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物

谈敬德,男,汉族,1942年生,上海人。1962年开始学习锣鼓书,并担任乐队伴奏,1963年起自学锣鼓书创作与作曲,1978年拜南汇曲艺团团长胡善言为师,后向上海二十多位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四十多年来锣鼓书的唱腔和相关历史。2006年担任南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副主任,现为上海市南汇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熟知“手眼身步口,说表唱做击”等传统技艺。代表作品有《阿坤移沙》等。2017年8月10日,谈敬德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康文英,女,汉族,1962年生,上海人。1980年拜师学艺,1987年在上海市曲艺汇演中获一等奖,1997年至今为南汇区大团镇文化中心馆员。擅长锣鼓书演唱、表演以及敲打,并熟知“手眼身步口,说表唱做击”等传统技艺。从艺三十多年,演出作品二百多个,在区内群众文化中有一定影响。2017年8月10日,康文英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上海市南汇区申报的“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获得“锣鼓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上海市南汇区传统...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
2024-03-25 22:15:09
中国曲艺艺术《锣鼓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
2024-03-15 11:39:43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锣鼓书》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
2024-03-13 11:17:44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
2024-03-11 10:37:3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