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浙江省绍兴县传统曲艺《绍兴莲花落》
阿标
2024-03-25 22:18:56
0

绍兴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种类之一。

绍兴莲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门说唱为主,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表性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

绍兴莲花落主要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绍兴县申报的“绍兴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23。

历史渊源

1

据清末绍兴文化人周作人所写日记推测,“绍兴莲花落”问世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

1906年至1910年间,“下三府”(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一个绰号“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上虞崧厦沈可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当时,他们所说唱的唱词多系即兴编造,唱腔也没有固定基调。演唱内容大多为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词”。如:

桂芝花开八月中,种田下地叠稻蓬。

生意买卖靠兴隆,财神菩萨坐当中。

当时的演唱方式,艺人们自称是“跑街”。因此,人们将这一阶段称为“跑街卖唱”阶段。

民国初(1912年以后),唐茂盛受越剧前期落地唱书“呤嗄调”及“宣卷调”的影响,开始采用“独歌帮腔”的方法,艺人们自称为“哩工尺”唱法,由此而逐渐形成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跑街卖唱”改为“草台演唱”。其内容由“套词”而“新闻”,由“新闻”而发展到说唱具有故事情节的“节诗”。 “节诗”内容多为反映农村家庭生活,如:《娘家节诗》《箍桶节诗》《长婆节诗》。到新中国建立时,这一类“节诗”曲目共达到十八篇半,俗称十八只半“节诗”。这十八只半“节诗”,篇幅短的可唱半个多小时,篇幅长的也就一个小时多点。用现今的话语来分类,也就是“短篇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进入“草台演唱”阶段以后,艺人队伍扩大了,曲目也由说唱“节诗”发展为说唱长篇回书。以民间逸事、传说为题材的长篇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移植改编演出其他说唱艺术的长篇有:《何文秀》《游龙传》《龙灯传》等。绍兴莲花落初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俗称“三股档”表演形式。后来采用了四胡伴奏,于是改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手持三翘板,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板击节;演唱过程中,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有时由伴奏者帮腔接调,形式活泼,班子小而场面热闹。

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1949年前,绍兴莲花落艺人自发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观众多为农民及锡箔工人。1949年以后,文化部门组织艺人队伍,帮助整理书目,使绍兴莲花落纳入政府管理。在绍兴莲花落里,基本上所有戏曲的唱腔都能听到,不但有绍剧、越剧、鹦哥班、“宣卷调”等绍兴本土戏曲唱腔,而且京剧、黄梅戏等戏剧唱腔经过艺人们的改编也有机地融合于绍兴莲花落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乐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伴奏上,添加了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演出方式虽然仍以传统单档为主,但积极进行了双档、多角和伴舞等尝试。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休闲方式、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势必分散了人们对绍兴莲花落的注意力,导致观众大量流失。同时,现在就业灵活自由,也导致曲艺行当缺乏吸引力,希望从事此业者数量很少,演艺群体日益缩小。绍兴莲花落形成至今百余年来,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失散无数,所剩无几。

保护措施

绍兴县首先搜寻、挖掘、收集相关资料。文化业务部门发动文化工作者走访健在的老艺人或已故老艺人的后裔,向他们征集一切有关资料,包括手抄曲目本和老照片等,甚至原始乐器。其次,筹建绍兴莲花落研究所,并于2007年1月挂牌成立。再次,绍兴进行了传承性的保护工作。第一,建立了两个传承基地;第二,走进校园;第三,举行大型赛事;第四,改革创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莲花落项目保护单位为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对保护单位,在2019年9月至2021年底期间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了评估。2019年因机构改革,撤销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挂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牌子),设立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同时,保留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0年再次机构改革,撤销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非遗保护中心人员编制、工作职能划入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在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加挂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莲花落项目保护单位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人物

倪齐全,男,汉族,1949年生,浙江绍兴人,浙江省绍兴莲花落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演员。早年业余演唱莲花落,20世纪70年代后从事莲花落的专业演出和创作研究。其台风沉稳,说表分明,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多次获得国家级以及省、市的专业奖项。代表作品有:《智擒章如安》《玉连环》《合同纸》等。2017年8月10日,倪齐全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胡兆海,男,汉族,1949年生,浙江绍兴人。1963年进绍兴市第三届戏曲训练班学习绍剧二花面,1965年支农后参加农村俱乐部演出莲花落,1972年因一曲《三支扁担》唱红绍兴。1973年进入绍兴曲艺团成为专业莲花落演员,1984年为浙江省曲艺莲花落队演员,1997年后个人出资兴办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代表作品《回娘家》获全国曲艺汇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2017年8月10日,胡兆海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绍兴县申报的“绍兴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浙江省杭州市传统...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
2024-03-25 23:25:25
非遗 | 浙江省绍兴县传统...
绍兴莲花落主要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
2024-03-25 22:18:56
非遗 | 浙江省兰溪市传统...
兰溪摊簧形成并流行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属南词摊...
2024-03-25 17:08:56
非遗 | 浙江省绍兴市传统...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
2024-03-25 17:06:44
非遗 | 浙江省瑞安市传统...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2024-03-25 16:54:22
中国曲艺艺术《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种类之...
2024-03-15 11:48:5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