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青海省同仁县传统美术《热贡艺术》
阿标
2024-03-26 22:53:03
0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2006年5月20日,热贡艺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49。2009年,热贡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5月15日,热贡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历史渊源

2

公元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是整个藏传佛教“后弘期”,是藏传佛教美术的转变期,也是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日渐民族化的藏传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因此,作为其形象说教的藏传佛教美术,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风格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

转变期的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比较丰富,以绘画而论,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造型质朴,设色单纯而稳重,呈现出浓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还有日喀则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富于装饰风味的唐卡。

热贡艺术也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但主要是先后三方面渊源而来: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4、5世纪时萨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法传入热贡地区,所以源渊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画匠们有各自的特点。

热贡艺术不断走向外部世界,艺人们在早期长年累月地到处作画,足迹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蒙古地区,以及印度、缅甸和尼泊尔等国,广泛接触到西藏塑绘、甘孜木刻、敦煌壁画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国家的艺术,吸收了丰富的养料,经过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了细腻生动、富有热贡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藏传佛教画坛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承现状

热贡艺术凭借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不仅在佛教盛行地区流行,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们的欢迎,但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四个大师级的画家前后于世纪之交离世)、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旅游业的不断繁荣,热贡艺术精品越来越少,而充斥市场的赝品、复制品和粗制滥造的现象却越来越多,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更登达吉,男,藏族,1964年8月生,青海同仁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项目:热贡艺术。

启加,男,藏族,1940年生,2007年去世,青海同仁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项目:热贡艺术。

西合道,男,1946年12月1日生,青海同仁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热贡艺术。

娘本,男,1971年2月17日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热贡艺术。 

夏吾角,男,1966年4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热贡艺术。 

罗藏旦巴,男,1968年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热贡艺术。 

桓贡,男,土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热贡艺术。

保护措施

1958年,青海省文联和省群艺馆组织力量对热贡艺术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组织卡先加等艺人绘制了大量藏式图案。

1961年,中国美协青分会组织调查组,对热贡艺术历史沿革、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撰写了《五屯艺术调查报告》。

1996年,为培养一批高层次热贡艺人,经黄南州政府和西北民族学院协商联合创办了“热贡艺术班”。 

2006年11月14日,青海热贡艺术协会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成立,该协会的宗旨是挖掘热贡艺术内涵,促进热贡艺术繁荣发展,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转化为物质文化,为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热贡艺术项目评估合格,同仁市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青海省湟源县传统...
灯彩(湟源排灯),青海省湟源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23:05:56
非遗 | 青海省同仁县传统...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26 22:53:03
非遗 | 青海省湟中县传统...
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22:50:00
非遗 | 青海省互助土族传...
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19:36:13
中国手工艺术《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
2024-03-15 16:41:4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