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江苏省宜兴市传统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艺》
阿标
2024-03-27 11:48:42
0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历史渊源

1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藏于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

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清道光、咸丰年间,紫砂艺术家邵大亨,作品选泥精练,造型深邃,技艺高超,开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赢得盛誉。

抗日战争时期,紫砂行业急剧衰弱,到1948年时,能够坚持从事紫砂陶制作技艺的艺人屈指可数,传承数百年的紫砂陶工艺的处境岌岌可危。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培养和手工紫砂陶艺的传承工作。

截至2012年,宜兴从事紫砂陶生产制作的人员约20000人左右。制作人员既有宜兴本地人也有外来从业者;既有受过专门美术教育的大学生,也有师从老一代传统艺术家的艺人;既有教授讲师,也有专科学生。

传承保护

b06e7e9a612f4d8db2eaf688fa486be1_th

传承价值

宜兴紫砂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具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技艺流程、器物造型、装饰、使用及审美理念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一种东方民族工艺的智慧。

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

传承人物

汪寅仙,女,汉族,1943年生,江苏省宜兴市丁山镇人。2007年6月,汪寅仙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徐秀棠,男,汉族,1937年12月生,江苏省宜兴市人。2012年12月,徐秀棠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吕尧臣,男,汉族,1941年生,江苏省宜兴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12月,徐秀棠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保护措施

由于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种稀缺矿产资源,已被过度开发和滥用。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杰出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007年4月,中国首部为保护传统制作技艺、矿产资源及紫砂制品而制订的地方性法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2018年1月21日,上海文史研究馆工美研究社在宜兴设立紫砂文化研习基地。该平台将积极开展紫砂文化的研究、交流、展览、宣传、推广等活动,培养、发现、推介杰出紫砂人才,以此激发紫砂文化的创新活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获得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27 22:45:22
非遗 |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
制扇技艺,江苏苏州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27 22:27:30
非遗 | 江苏省南京市传统...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
2024-03-27 22:19:51
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
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27 22:16:00
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27 18:00:54
非遗 |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27 16:59:0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