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系列坡会群,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系列坡会群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由排列成序、连续不断的坡会,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民间传统节日。起源自然,文化形态体现在歌、舞、乐当中。
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47)。
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而从初三到农历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四处赶坡。到了农历十八,则进入了生产阶段,各村寨的芦笙便封存起来直到秋收完毕。这种风俗使得融水苗族坡会大都集中在正月初三到十七这段时间,其间接连不断的坡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从“三坡”到“十七坡”,这就是后来学者发现的融水苗族独特的坡会群形成的基础。苗族坡会尽管在“文革”时期曾经有过一段停滞期,但后来很快又恢复了。
传承价值
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活动的契机,更让山民们在互相赶坡中实现展现才华、谈情说爱、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商贸等不同的愿望,展现出这个地区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民族审美情趣,它凝聚了民族的共同情感,显现出非常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作为苗族文化最为集中展现的空间,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能培养苗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坡会也吸引了当地各民族的群众的参与,促进了多民族间的融合与团结。另外,坡会作为苗族文化的展示平台,它使每个参与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所以,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
传承状况
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系列坡会群与其他“非遗”一样,也面临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的两难困境。由于现代化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加之农村受城市化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苗族系列坡会群出现了濒危的状况。
传承人物
梁炳光,男,苗族,1941年4月出生,苗族系列坡会群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4-1965,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2005年,被评为柳州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苗族系列坡会群”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系列坡会群”项目保护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