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依饭节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仫佬族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别3次于农历立冬时节选择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区域所谓的“冬”为单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举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饭节,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历时一昼夜,由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七个程序组成。节日期间,全村上下一片欢腾,男女老少同庆丰收,共享欢乐,相互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006年5月20日,仫佬族依饭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16。
仫佬族依饭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称,传说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间,得到守监梁、吴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当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后。危难关头忽见一白衣姑娘,牵白马前来相救。始祖骑马腾空而去脱离险境。始祖发迹后不忘梁、吴和白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难呈祥之日为“依饭节”。
第二种说法称,传说宋代天禧年间仫佬山乡遭外敌入侵,梁、吴带领乡民鏖战抗击,不幸英勇牺牲。宋徽宗于嘉熙四年特封梁、吴二人为官,并建龛堂,规定每逢亥、卯、末年奉请三元师祈神集福,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新中国成立后,仫佬族依饭节经过改革,成了仫佬族人民庆丰收和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节日,节间的祭神仪式已逐渐简化,封建宗法性的东西弃掉,增加了演新戏、唱新歌、进行体育比赛和经贸活动的内容。
传承价值
依饭节为仫佬族所独有,是仫佬族信仰习俗长期积淀的结晶。它体现出仫佬族文化之精髓,进而成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今,时代赋予仫佬族依饭节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仫佬族人民感恩党和政府关怀、感恩先祖、庆祝丰年、祈祷平安、追求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的传统节日。
传承状况
从2009年开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每年都有3-5个村屯自发组织举行民间的依饭节活动,群众自愿踊跃参加,整个县域内仫佬族依饭节传承总体状况良好。2011年罗城县文体局在仫佬族依饭节代表性传承人的家乡一四把双寨村中寨屯建设了 “仫佬族依饭节传习基地”。2013年11月12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饭办和县文体局,请谢忠厚师公到“仫佬族依饭节传习基地”对依饭节学徒进行培训。在培训现场,通过谢忠厚师公对“依饭道场”上师公的着装、道具、动作、唱腔、唱词等方面内容进行讲解及现场示范表演,学徒们现场演练,进一步加深了学徒们对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认识,并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解决传承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使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保护措施
2006年财政部、文化部印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实行了对传承人及传习活动费给予补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府建立了各级组织保障机构,机构与制度的合理设置确保依饭节得到合理的保护。2007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体部门制定了仫佬族依饭节保护规划,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仫佬族依饭节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文体和相关乡镇负责仫佬族依饭节保护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的具体实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仫佬族依饭节”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仫佬族依饭节项目保护单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