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四川省邛崃市传统音乐《竹麻号子》
阿标
2024-03-31 11:41:39
0

制作号子(竹麻号子),四川省邛崃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劳动时演唱的一种民歌形式,主要流传于川西一带,尤以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同乐村的芦沟、金华村的金鸡沟、金河村的杨湾和花楸村较为盛行。平乐镇早在宋代就以造纸闻名,在漫长而单调的生产劳动中,竹麻号子应运而生。领唱者手执长钩,将竹麻交给工人,同时唱起号子以统一劳动节奏,一领众和,速度由慢到快,接近收工时,情绪达到高潮,气氛热烈异常。打竹麻过程中往往要演唱多样的号子,时而激越,时而舒缓,形式和内容都较为丰富。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邛崃市申报的制作号子(竹麻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02。

历史渊源

2

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配合劳动所唱的民歌。成都地区的竹麻号子主要流传在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金华村的金鸡沟、金河村的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村等地。竹麻号子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属于传统的作坊号子。

邛崃平乐镇有着丰富的竹资源,平乐镇当地人民便以竹材作为原料来制造纸张。手工造纸要经过选竹麻、打竹麻、抄纸、晒纸等工序,其中打竹麻是关键且艰苦的一道工序。打竹庥时一般由十五六个造纸工人手持舂杵(长柄木杵)站在篁锅(一种专门蒸煮的大锅)顶部奋力捣料,打出细细的纸浆。为调剂枯燥繁重的劳动生活,协调劳动节奏,祖祖辈辈的造纸工人在艰辛的劳作中创作了竹麻号子。

据《平乐镇志》记载,清代及民国年间,竹麻号子已在平乐镇当地的造纸作坊中广泛流传。民国后期社会动乱,平乐造纸业日渐萎缩,竹麻号子几近湮佚。

20世纪50年代,平乐镇当地的业余文艺工作者开始搜集造纸工人哼唱的竹麻号子,并进行记谱整理,使竹麻号子这一传统的民间歌曲得以流传下来。

基本特征

1

演唱形式

竹麻号子的歌唱形式一般为独唱和一领众和的形式,领唱者就是集体劳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他唱正词发号令,所唱曲调和节奏都有一定变化,和唱由全体劳动者担任,一般不唱实词,仅唱与劳动节奏相应的呼号声,节奏规律化,曲调少变多重复。

竹麻号子“一领众和式”的演唱风格表现为:在繁重而单调的劳动过程中,当钩子手手执长钉耙,把需要打的竹麻交给工人时,竹麻号子嘹亮的歌声就开始响彻整个造纸作坊。开始时,由一名工人领唱,然后众多的工人一起合唱,以此达到鼓舞干劲、统一节奏、抒发感情和消除疲劳的目的。随着号子的节奏由慢到快,造纸工人们的动作也越来越刚劲有力,当竹麻快被打完时,工人们的情绪和竹麻号子的咏唱也达到高潮,给人以一鼓作气和热烈奔放的艺术美感。

唱腔曲调

竹麻号子的唱腔和曲调包括高腔、平腔、连环扣、银丝调和扯麻花等,富于节奏和变化。唱词的内容也丰富细腻,乐段的随意性和伸缩性较强,段落之间常用“嗦咿”“喂”“哟嗬”等衬词,尤以传统唱腔《数十二月》较为典型。

劳动的热情和歌唱的情绪被统一起来。竹麻号子唱词所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民风民俗和民间文艺、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内容也随之更新,具有艺术生命力。

竹麻号子的音乐具有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和自然朴实的表现手法。同时,打竹麻是一项集体劳动,在劳动中常由领唱者即兴编词,以提醒注意事项、质量要求或鼓舞士气。在劳动强度较大时,往往只唱表示劳动呼号声的虚词,劳动强度稍轻时,号子中所唱歌词有时与劳动无关,或唱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生活片断、说笑逗趣等内容。

竹麻号子的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其曲调在劳动负荷较重时,则较简朴单纯,固定少变;在劳动负荷较轻时则曲调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变化。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竹麻号子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映了川西一带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展现出古蜀文化的风采神韵,它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为民间造纸工艺的研究提供富有价值的材料。

传承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造纸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与传统造纸生产紧密关联的竹麻号子发展停滞,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当代整个平乐镇能完整演唱竹麻号子的仅有三到五人,长此以往,这种特色鲜明的民间音乐样式势必彻底消亡,必须尽快开展保护扶持工作,促进竹麻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邛崃市文化馆获得“制作号子(竹麻号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制作号子(竹麻号子)项目评估合格,邛崃市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
2024-03-31 22:16:01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
2024-03-31 21:33:17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
2024-03-31 17:34:49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
2024-03-31 17:26:32
非遗 | 四川省邛崃市传统...
制作号子(竹麻号子),四川省邛崃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31 11:41:39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
2024-03-30 21:25:5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