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苗族姊妹节》
阿标
2024-03-14 14:15:08
0

3

苗族姊妹节,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姊妹节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为主要活动内容,节日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独特。 吃姊妹饭是苗族姊妹节的重要礼仪事项。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饰文化。晚上青年男女游方对歌,谈情说爱,男方向女方讨姊妹饭,姑娘们在姊妹饭里藏入信物以表达对男方的不同感情。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2。

历史渊源

2

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来自长达500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800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800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800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对爱情的执着,纷纷仿效他们上坡相会。姊妹节由此而来。

主要活动

1

农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姊妹们都上山去采撷南烛木叶、姊妹花等花草树叶,制作黑、红、黄、蓝、白五色糯米饭。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不管是谁家的田);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炒虾子用的)和一些钱(多少不拘)用来买鸭。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过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了,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各自集中到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这才好接待外地来的男朋友),然后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人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上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文化特征

4

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按本地人的说法,吃了姊妹饭,防止蛀虫叮咬。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从鼓场上可以看出谁的服饰艳丽,谁的银饰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已的服饰文化。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5

苗族姊妹节是社区内人们走亲访友、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的活动舞台,是民族内凝聚人心、加强团结的纽带。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姊妹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姊妹节项目保护单位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8年4月27日,中国苗族姊妹节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台江县拉开序幕。

2019年4月18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迎来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 节日期间举行苗族盛装游演、千人长桌宴、千人游方体验、苗族手工创意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浓郁父爱:50款父亲最喜欢...
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努力工作、肩负无数责任,无论是为...
2024-06-15 19:45:04
非遗 | 贵州省黔南苗族传...
“水书”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先民创制的的雏形文字。水书习俗是水书...
2024-03-29 13:01:46
非遗 | 湖南省江永县传统...
女书习俗,湖南省江永县传统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
2024-03-29 12:56:43
非遗 | 中国农业博物馆传...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
2024-03-29 12:56:12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
2024-03-29 12:51:17
非遗 | 宁夏回族自治区传...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
2024-03-29 12:44:1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