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兴国山歌》
阿标
2024-03-14 20:21:15
0

1

兴国山歌,江西省兴国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兴国山歌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兴国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8。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兴国县文化馆获得兴国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3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3]关于其起源,在兴国县志中,有唐朝“太上隐者”唱山歌的记载;宋时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有关山歌的“山中木客解吟诗”之佳句。相传,兴国山歌为唐末落第秀才罗隐所创,民间至今还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山歌: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由此可见,兴国山歌至少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

兴国山歌本来是山民们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然而,宋朝中叶,闽西一带的一种叫“跳觋”的客家民间民俗活动流传到兴国。跳觋,本意是祈吉攘凶、保佑平安吉庆,它有一整套独特的画符作法的程式,然而,聪明的法师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将民众喜闻乐见的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之中,使之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法事活动,一部分为娱乐,也就是唱山歌。于是,兴国山歌就进入了室内演唱。山歌,也就随之出现了人物、情节、故事、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而后,又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中。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条平行发展的道路: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山歌。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2

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承和研究客家文化。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兴国山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2、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兴国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过辉煌的历史,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苏区红色山歌的研究,对传承苏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兴国山歌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特别适合于政治宣传鼓动工作,充分利用好兴国山歌的特长,为文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武器;兴国山歌渗透到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好山歌的教化、娱乐功能,将能极大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以山歌为纽带,发挥联谊功能,能促进世界客家人的凝聚力。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而兴国山歌已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和经典之一,亲耳听到乡音乡情,将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传承人物

王善良,男,1941年6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国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徐盛久,男,汉族,1926年生,江西兴国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国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酷爱山歌演唱,1947年拜民间艺人朱先昭为师,学习以画符念咒、猜花唱采和山歌演唱融为一体的“跳觋”,开始职业歌师生涯。新中国成立后,随县乡业余山歌演唱队到各乡村演唱,直至80高龄从未间断,并教授多名山歌传人。其表演且歌且舞、男扮女装、即兴演唱、形象生动,嗓音高亢嘹亮,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次获全县山歌擂台赛“优秀歌手”称号。

保护措施

2018年8月10日,兴国县举办了“兴国山歌”传承人培训班,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兴国山歌爱好者近80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既让学员们基本掌握了山歌的演唱技巧,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又激发了文艺爱好者的学习参与热情,同时也对兴国山歌更好地进行了保护。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兴国山歌项目评估合格,兴国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综合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中国曲艺艺术《锣鼓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
2024-03-15 11:39:43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兴...
2024-03-14 20:21:15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
2024-03-11 10:37:30
赵氏孤儿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
元朝时期,有一部很有名的元杂剧名为《赵氏孤儿》,是纪君祥所作,但故...
2024-03-10 17:24:1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