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鼓吹乐,流行于河北省永年区、抚宁区等地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北鼓吹乐起源于隋末,明中叶以后日渐成熟繁盛。河北鼓吹乐一曲多变,器乐组合独特,节奏强烈,曲牌曲目丰富,演奏风格粗犷热烈、欢快活泼,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礼仪、娱乐、民俗、祭祀等多方面重要的社会功能。河北鼓吹乐代表曲目主要有《一枝花》《太行情》《小放驴》等。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永年区、抚宁县申报的“河北鼓吹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55。
隋末,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永年建都称王时,军中和民间就已有吹打乐。
明中叶以后,河北鼓吹乐日渐成熟、繁盛。
清光绪年间,编制的《永年区志(风俗志)》中记载,民间婚葬祭礼时大量使用河北鼓吹乐,代代相传不替。
20世纪70年代前,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中,河北鼓吹乐这种艺术仍然十分兴旺。
传承价值
河北鼓吹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历来深受群众欢迎。它以家传、干亲拜把子和拜师收徒三种方式传承,历代人才云集,名家辈出,许多乐手都有“少年学艺家乡中,成年卖艺下关东,晚年传艺回故里,关内关外传美名”的从艺经历。
河北鼓吹乐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及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河北冀东南鼓吹乐中最具代表性,是河北省最有影响的民间器乐曲种之一,是研究学习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其传统演奏方式、演奏技巧及演奏风格对中国当代民族吹奏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传承状况
近些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北鼓吹乐处于日益萎缩、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中,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刘红升,男,汉族,1930年生,2011年去世,河北永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鼓吹乐代表性传承人。刘红升早年随父亲学艺并随乐班演出,曾在永年区文工团工作,是永年鼓吹乐的第三代传人。他擅长鼓吹乐中的罗戏、笙、鼓等演奏,形成了粗犷奔放又委婉细腻的艺术风格,演奏曲目达二百余首,代表作品有《霸王鞭》《刘备过江》等,培养了八十多名演奏人才,多次在全国及省市比赛中获奖。
任连义,男,汉族,1962年出生,北戴河区蔡各庄村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鼓吹乐代表性传承人。任连义自十岁起随父亲任启文、伯父任启瑞(筱核桃)学艺,能够掌握传承自家门派的传统技艺和其它各省、地区的门派技艺能吹奏传统唢呐曲目200首以上。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永年区、抚宁县申报的“河北鼓吹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河北鼓吹乐抚宁市级传承人董连吉,在北戴河新区举办河北鼓吹乐“董家班”传习所,开设公益课程,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使这一非遗项目得以绽放新的活力。 [8]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北鼓吹乐项目保护单位秦皇岛市抚宁区文化馆、邯郸市永年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打溜子》
下一篇:音乐非遗文化《晋南威风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