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奉化布龙)》
阿标
2024-03-21 11:18:10
0

1

龙舞(奉化布龙),浙江省奉化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中国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奉化布龙具有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的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奉化布龙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较为紧凑。

2006年5月20日,龙舞(奉化布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

历史渊源

2

奉化布龙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中国南宋时期,《奉化市志》记载:“南宋时期奉化境内已有舞龙,俗称滚龙灯、盘龙灯,初为谷龙、稻草龙,后在草龙上盖上青色或黄色龙衣布,逐渐演变为竹篾扎龙头、龙脚、龙尾,裹以色布的布龙。”

清末民初,奉化布龙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在这之后奉化布龙不断发展,队伍也有所扩大,到1946年,奉化县的舞龙队已有108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化布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参加了浙江省省内汇演,而且频频到浙江省以外地区进行表演,并且获得多个奖项。

“文化大革命”期间,奉化布龙被列为“四旧”,逐渐沉寂。

改革开放以后,奉化龙舞逐渐复苏,奉化市苕宅村、周家村等村庄重新组建了舞龙队,陈世雄、周小如等艺人也采取了传、帮、带的方法,培养了一批骨干,使奉化布龙重现生机。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奉化布龙传统套路有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中国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为大江南北的龙舞所移植。

奉化布龙承载了奉化的文化特色,它从初期民众的敬神、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发展到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它是一种龙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奉化布龙以其丰富多变的表演套路、高超的动作技巧、整体的默契配合,富于想象力的表现手法而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奉化布龙不仅是传统艺术的展示,更是可以让奉化当地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的狂欢盛会。人们在喜乐祥和的氛围里交流感情,共同祈愿,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大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丰富民众的文体活动,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传承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步伐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兴趣产生了转移,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舞龙在乡村中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日益减少,奉化布龙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原有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减,与先前“村村舞龙,乡乡舞龙”的盛况相比,濒危状况严重。

奉化布龙的舞龙者多为农民或工人,农闲时需要出去务工,造成了舞龙队员的减少,加上舞龙艺人老龄化严重,奉化布龙的传承出现困难。

传承人物

陈行国,男,汉族,1961年生,浙江奉化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行国生于舞龙世家,从小接受父辈的艺术熏陶,并师从陈世雄、陈银康、范成茂等人。他17岁起参加村里的少年舞龙队,并执掌龙头。他不但继承了奉化布龙的优秀传统套路,还创新推出十余个新颖的造型动作和套路,使奉化布龙更具魅力。陈行国制作的布龙道具形象逼真,色彩鲜艳,龙身轻巧,坚实耐用。陈行国一直致力于奉化布龙的传教,不但为奉化当地一些小学培养出十多个少年龙舞队,还应邀到江西贵溪及浙江温州、黄岩、天台、舟山、嘉兴等地传授奉化布龙舞技。

保护措施

许多专家和学者比较关注布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并在奉化尚田镇举办了中国奉化布龙文化节的学术研讨会。

奉化市政府出资350万元,在尚田镇条宅村建立了占地为4200平方米的“奉化布龙陈列馆”,为传承中国民间布龙文化艺术奠定了基础。

为使奉化布龙得到普及和发展,奉化市文化部门已在奉港中学、东方外国语学校建立起两个舞龙基地,宁波市在奉化高级中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基地,奉化布龙在尚田镇小等学校设立了布龙传承基地,为奉化布龙后继有人提供了保障。并且奉化市采取政府资助和民间集资相结合的办法,创建了王鹤山庄省级舞龙培训基地。

奉化市财政和镇、街道每年安排30~50万元的发展资金,社会团体和民间每年筹集30~50万元,用于布龙艺术的保护、创新和舞龙技术人才的培养。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波市奉化区文化馆获得“龙舞(奉化布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奉化布龙)项目保护单位宁波市奉化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传统舞蹈《龙...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
2024-03-21 11:23:02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中国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
2024-03-21 11:18:10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
2024-03-21 11:08:40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
浦江板凳龙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是用一块块凳板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
2024-03-21 10:58:38
非遗 | 广东湛江传统舞蹈...
湛江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
2024-03-21 10:58:24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汕...
龙舞(汕尾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
2024-03-21 10:54:08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