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民俗《壮族蚂虫另节》
阿标
2024-03-28 16:21:31
0

壮族蚂虫另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蚂虫另是壮族对青蛙的俗称。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红水河流域,东兰县是“蚂虫另节”流传的核心区域。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的村民都会穿上民族服装欢度“蚂虫另节”,通过祭拜青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2006年5月20日,壮族蚂虫另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15。

历史渊源

1

在古代,因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的许多现象无法理解和认识,更无法改变。进入农耕文明后,他们从生活和劳动中发现:天下雨,农作物才有收获;天大旱,庄稼就会颗粒无收,于是关注天气。有人发现,蚂虫另鸣叫,天就会下雨,因而有古语“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等合著的《壮族文学史》记载了壮族地区流传的《蚂虫另歌》:“青蛙和蚂虫另,它妈在天上,名字叫蚜雷,专管风和雨。蚜雷将蚂虫另,派遣在人间,帮它妈报讯,好来定雨晴。”壮族先民将蚂蜗作为氏族的保护神来崇拜,希望通过对蚂虫另的膜拜与祭祀来达到祈雨消灾的目的,这便是壮族蚂虫另节的雏形。

后有位智者,经过观察发现蚂虫另鸣叫,天就下雨。于是他家每年在春天准备播种前的十几天,都祭拜蚂虫另;同村寨的人看见了,认为通过祭拜蚂虫另来祈求天下雨有道理,于是就参加祭拜蚂虫另的活动。或许是偶然巧遇,祭拜蚂蜗的那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不祭拜蚂虫另的那一年,天旱无雨,粮食歉收,人畜遇灾。后参加祭拜蚂虫另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表达人们最虔诚的心意,就由村里的长者来组织和主持祭拜蚂蚂的活动。由于参加祭拜蚂虫另活动的人员众多、宗教又有震慑人心的作用,因此土司官曾联合师公(道公)神职人员开展祭拜蚂虫另活动加强对壮族人民的统治。因而蚂虫另节在土司时期一度十分盛行,红水河上游历史上建有200~300座蚂虫另亭。

土司东兰州(今广西东兰县)州署所在地兰阳村、那地州(今广西南丹县)州署所在地那地村,蚂虫另节民俗文化活动与土司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甚至由土司直接组织推动蚂虫另节活动。那地州土司罗腾皋于咸丰九年(1859年)亲自撰写《蟾祖祭词》,祭词情深意切,广为传播。

巴英村蚂虫另节创始人邓德崇在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奉命赴巴英村征收地粮。在富户廖伍桂家征粮时,与其独女廖丽珍情投意合。之后在巴英村创业,人赘廖家传宗接代,而子孙姓氏可任意启用廖氏或者邓氏,邓为随父姓,廖则沿母氏,故有“邓廖同姓”之称。该村虽有良田,但靠天下雨,为了确保风调雨顺,邓德崇组织村民举办蚂虫另节,祈求蛙婆垂恩降雨,活动盛况空前,一直延续于今。

改革开放后,蚂虫另节活动在各地陆续恢复举办。国内外学者曾专程来到红水河流域(以东兰县为重点)开展蚂虫另节民俗文化专题考察。

传承保护

2

传承状况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蚂虫另节活动很少举行,一些蚂虫另亭在当时遭受破坏,现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改革开放后,蚂虫另节活动在各地又陆续得到恢复。现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态度日益淡漠,一些活动传承人因年事已高而退出舞台,有的已相继谢世,导致某些技艺得不到传承。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对蚂拐节的相关民俗活动加以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廖熙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蚂虫另节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措施

2001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壮族蚂虫另节项目单位保护资格。壮族蚂虫另节传承基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壮族蚂虫另节项目保护单位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
2024-03-29 12:51:17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铜鼓习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
2024-03-28 23:40:02
非遗 |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
苗族系列坡会群,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
2024-03-28 22:24:45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歌圩,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28 22:11:56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
毛南族肥套,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
2024-03-28 16:32:22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
仫佬族依饭节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
2024-03-28 16:27:3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