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阿坝藏族羌族传统音乐《玛达咪山歌》
阿标
2024-03-31 17:30:54
0

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四川省九龙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玛达咪山歌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藏族民歌,它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大河边片区的子耳乡、魁多乡、烟袋乡等地。玛达咪山歌是在西番人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玛达咪山歌原为抒情歌曲,后逐渐发展出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因调式高低起伏程度较大,故其他民族的歌者较难模仿。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九龙县申报的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15。

历史渊源

1

玛达咪山歌是产生并流行于九龙县大河片区子耳乡、魁多乡、烟袋乡境内的一种山歌。因其衬词每首都以“玛达咪哎……”作为开头和结尾而得名。

关于玛达咪山歌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很多年前,子耳的万年村住着三兄妹,年幼时父母便过世了,兄妹三人从小相依为命长大。两个妹妹出嫁后,哥哥在一次打猎的途中迷了路,在山中过了5年野人般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哥哥在猎狗的帮助下,找到了回家的路。因为长期在野外生活,此时他己丧失言语表达能力,见到妹妹后,只有哀伤的泪水顺着他的脸庞流淌。猎狗在一旁不停地大叫,还用舌头舔妹妹的手指。妹妹终究未能认出眼前这位蓬头垢面的野人就是自己的哥哥,哥哥十分伤心,半夜便带着猎狗离开了妹妹家。妹妹在梦里惊觉到来人便是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即刻起身,准备去给哥哥赔礼道歉,而哥哥早已不知去向。妹妹伤心万分,觉得自己还不如那条猎狗。此后她天天在家门口等待,用哀怨、深沉的歌声倾诉着对哥哥的无尽思念与歉意,寨子中的人无不闻之动容。后来,寨子里的人遇到伤心事,也用这样的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西番人就把这种用深沉、幽怨的调式来抒发情感的山歌起名为“玛达咪山歌”。

在后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玛达咪山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抒情山歌、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不同种类。

基本特征

2

歌曲类别

玛达咪山歌原为抒情歌曲,后逐渐发展出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抒情山歌直抒情怀,表达对家乡的深切热爱和美好期望;劳动夯歌主要用于消减劳作的疲累,调节情绪,往往在生产劳动中演唱,男女分列,一唱一和,场面热烈;丧歌带有一定的礼仪性,村中老年人或其他长辈去世后,前往吊丧者往往演唱丧歌以表哀悼;婚仪歌在婚礼过程中演唱,女方送亲和男方接亲时,双方都要邀请几位在村里备受尊敬的老妪排坐对唱,将婚礼的喜庆热闹气氛推向高潮。

音乐特征

玛达咪山歌曲调有6种,其中包括《嘎尔宏》《索咪阿伍》《咪拉卓卓》等婚礼歌和《措火迟》《措呷》《实呷》等丧葬歌。

玛达咪山歌曲式结构多为三段式,旋律优美、高亢,富有情趣且悠扬自然,但调式多样,且高低起伏大,其他民族难以模仿。该山歌可以由一人独唱,也可以两人或多人对唱。

玛达咪山歌一首有四句,多为三段式唱腔,在每首歌的开头和结尾都以“玛一达一咪一哎 ....”作为衬词,结束时的“玛一达一咪”会有一声长吁短叹的唱腔演唱。玛达咪山歌多为抒情歌曲,词曲相配,每首各具风格。

玛达咪山歌歌词生动、形象、传神,表达的意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深沉幽怨,富有地域特色,是西番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

玛达咪山歌的旋律有8种,所有的玛达咪旋律都是在这8种旋律基础上根据歌词的抑扬顿挫进行细小变化的。这类歌曲均为为五声民族调式,其中4种为徵调式,2种为宫调式,2种为羽调式;大部分为两句式,少部分为3句式和4句式。拍子以2拍子为最多,有5种,其次是3拍子,有2种,1种为4拍子。

演唱技巧

玛达咪山歌的演唱中有一种特有的演唱技巧,九龙县当地人称其为“转音”,这种“转音”运用自由,歌唱者可以在歌曲中随意使用,“转音”听上去声音像是在喉咙里打转,有些像断裂的颤音,应是喉咙反复上下截堵——释放气流,气流断续冲击声带发出的一种带八分休止有顿挫感的唱法,这是纳木日人民自创的,有特殊韵味、独树一帜的唱法,但唱法由于喉头的不稳定对声带有较大损伤,演唱者在演唱了几首带“转音”的歌曲后声音大多有轻微沙哑现象。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玛达咪山歌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价值,是各民族文化在九龙县当地融合的见证,对研究九龙县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玛达咪山歌承载着西番藏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体现了西番人的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民俗学和民族学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西番藏区相对封闭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快速变迁,玛达咪山歌的生存面临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九龙县文化馆获得“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项目评估合格,九龙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安徽省休宁县传统...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的传统宗教音乐。休宁县齐云山道教文...
2024-03-31 23:17:29
非遗 | 江苏省无锡市传统...
据史料记载,道教传入无锡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
2024-03-31 23:14:42
非遗 | 上海市道教协会传...
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2024-03-31 23:12:20
非遗 | 山西省阳高县传统...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
2024-03-31 23:11:42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31 23:03:03
非遗 | 中国佛教寺院传统...
佛教音乐,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
2024-03-31 22:53:5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