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子戏,安徽省阜南县地方传统戏剧。嗨子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其中广为知名的地方性嗨子戏是安徽省阜南县和河南淮滨等地区,因唱腔主调每句开头多用“嗨”字起腔,然后定腔,打板上韵,而得名。其唱腔多源于民间小调,唱词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汉族传统戏剧之一。
2011年5月23日,嗨子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嗨子戏又称咳子戏、嘿子戏、哈子戏,因其表演时用“嗨”或“咳”字起调行腔,唱段字句中间也常使用“嗨”字来甩腔而得名。最先起源于固始、商城一带,以以民间地灯小戏为基础,吸收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而来,约形成于清代中期嘉庆至道光年间。早期嗨子戏为“围鼓坐唱”的说唱形式,以“花腔小调”,表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后来吸收花灯戏与民间歌谣等曲调而逐渐形成戏曲形式。
解放后,阜南嗨子戏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年阜南嗨剧团成立,从此,嗨子戏被搬上舞台。嗨子戏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年平均演出二百八十余场。1978至1981年,年演出场次高达三百余场,极大的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由于多种原因,阜南嗨剧团于1982年被迫撤消以后,民间班社活动也迅速萎缩,且后继乏人。因经费问题,没设立研究机构,阜南嗨子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安徽省阜南县政府高度重视嗨子戏的保护工作,不仅提供组织、经费保障,而且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阜南嗨子戏,为阜南嗨子戏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嗨子戏产生于劳动生活之中,朴实而不失活力,地方味浓郁,旋律唱腔自然优美,文化源头上具有深厚的基础。无论是从流行地域、演出形式、艺术风格上看,还是就其文化内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层面考察,嗨子戏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无可替代的唯一性。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阜阳文明网、阜阳旅游、阜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