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文化《中山咸水歌》
阿标
2024-03-16 20:50:03
0

1

中山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咸水歌是疍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自古以来,疍家人浮家泛宅,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珠海、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网地带。咸水歌的诞生,最初是疍民生活孤寂和苦闷的一种发泄方式,同时也是他们的一种精神支柱。后来,这种口头文化经过传承和发展,成为了疍家人重要的精神生活载体。疍民在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孤苦难过时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在田间地头、休闲欢聚时唱,在与异性交流时唱,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进行交流的方式之一。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代表作品包括《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2。

历史渊源

3

中山咸水歌,数百年来流传于中山坦洲一带,是一些亦渔亦农的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香山之民在婚丧嫁娶、庆典祀神时,均歌唱以导其情,曰歌堂……”。明朝嘉靖年间的《香山县志》中还记载有黄棠所写《长洲烟雨》中对疍民们生活场景的描述:“万顶中间螺髻青,人家环绕住升平。鹤汀凫渚虽烟雨,长有渔歌牧笛声。”明代史学家黄佐的《石岐夜泊》里也有“渔歌菱唱不胜春,桂楫兰桡镜光里。”又如清朝光绪《香山县志》卷四《舆地上·山川》记载有“风雨初晴岁欲除,舟维海汊意何如。村墟易米盐为钞,蛋艇提壶酒换鱼”。可见,中山当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唱歌之俗,且世代沿袭,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咸水歌。

据历史记载,中山咸水歌兴起于明末清初时期,清朝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和《广东通志》中记载“疍人亦喜歌唱,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女则女衣过舟也”“民家嫁女,集群妇共席,唱歌以道别,谓之歌堂”。沿承至今300多年,珠三角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唱法最为传统的中山咸水歌出自坦洲镇。

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风俗篇中记载:“醮子女,歌唱以导其情,日歌堂酒”。可见中山咸水歌早在明代就流行了。

建国初,坦洲以中山咸水歌代表中山参加广东省佛山专区举办的系列民歌会,获得了不少的奖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山咸水歌受到批判和压制,在民间绝唱近十年。

1979年,中山咸水歌后得以重新传唱。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中山咸水歌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演唱习俗和很强的可塑性。它深深扎根于大沙田地区,“哪里有咸水,哪里就有咸水歌”,它对于中山民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6]。

中山咸水歌是中山民歌的缩影,是大沙田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是古老疍民歌曲的遗存,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疍家人共通的“语言”。更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了疍家人对精神生活价值的追求和取向,对研究疍民的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咸水歌是现存中山民歌的主旋律,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反映基层心声、对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传承状况

能唱传统中山咸水歌的不过10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中山咸水歌为何物,中山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坦洲疍民早已迁居到岸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大为改变,加上威水歌的曲谱固定、旋律单调、内容普通、缺少形体动作和场景变化等特性,现在只有零星几名歌手可以系统演唱中山咸水歌 [7]。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专唱咸水歌的艺人已逐渐消失,一些自发组织的团体也在解散,据《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一书的记述,咸水歌也曾出现过演唱艺人和演唱团体:“在明末清初,疍家人出现了歌手和专门演唱的艺人,他们大多数是陆居的沙田人。这些歌手和艺人不仅知曲识韵、记忆力强,而且还善于观察生活和搜集素材进行创作,他们学习和吸取广府人的‘木鱼歌’‘龙舟’‘南音’‘粤讴’等曲艺的长处,也吸取客家人‘采茶歌’的艺术精华,创作出各种咸水歌……”21世纪以来,中山坦洲、民众和东升等镇区都大力开展咸水歌文化传承。自2001年开始,东升镇每年均下拨数1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咸水歌传承工作。坦洲、民众、东升3个镇区陆续成立民歌协会、咸水歌传承基地,每年开展水乡文化节,举办咸水歌比赛等。2015年,坦洲镇以咸水歌获原文化部授予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中山咸水歌存在的文化价值正被越来越多人认同。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音乐非遗文化《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2024-03-17 13:59:16
音乐非遗文化《金桥吹打》
金桥吹打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民间音乐,属于吹打乐种。有喜庆类、生...
2024-03-17 13:38:00
音乐非遗文化《枝江民间吹打...
枝江民间吹打乐起源于东汉,形成并流传于隋唐时期。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
2024-03-17 13:25:23
音乐非遗文化《哈尼族多声部...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
2024-03-16 22:51:04
音乐非遗文化《藏族拉伊》
藏族拉伊是拉卜楞藏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其感情奔放,唱词质朴热烈...
2024-03-16 22:41:59
音乐非遗文化《中山咸水歌》
中山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音...
2024-03-16 20:50:0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