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文化《金桥吹打》
阿标
2024-03-17 13:38:00
0

1

金桥吹打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民间音乐,属于吹打乐种。有喜庆类、生产生活类、丧事类、民间传说类等类别,有花灯、大曲牌、朝牌、宫堂等曲牌和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刁散打、竹叶吹奏、口哨等演奏技艺,曲目达一千余首。金桥吹打有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等特点。特别是“马风声”派,风格尤其突出。金桥吹打在四川省、重庆市的演出比赛中多次获奖,重庆市文化局命名金桥镇为“吹打乐之乡”,金桥吹打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1

“金桥吹打” 原名“青山吹打”, 始于公元7-13世纪的唐宋时期。它文化底蕴深厚,曲目繁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重庆巴渝民间吹打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巴渝民间十大艺术”之一。在一些流传下来的民间吹打乐中,可以看到在乐曲形式及曲牌名称方面与唐、宋音乐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金桥吹打“马风派”第三代传人向紫钦所著吹打著作中说:锣鼓是由唐朝起,因为臣子死亡,阴魂不散。锣响鼓鸣,清吉泰(太)平。将他历史演唱,金殿安乐无事。每个百官归天之时就为锣鼓起事也。

传承发展

2

孕育期

“金桥吹打”经历了由产生初期生产、生活、战斗中鼓舞唱和到14-17世纪的元明时期的逐渐转型,且曲目日臻成熟。

发展期

金桥吹打在17-20世纪的清代出现转折,形成了在民间吹打中独树一帜的“马风派”吹打风格,器乐配备齐全,曲目更加完善。从马风派传承始祖刘多二算起,可查弟子到21世纪初已有六代。“马风派”吹打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刘多二、刘汉卿、杨卜然、向义云、刘志云、向紫钦、翁庆华、张登阳等一大批民间艺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鼎盛期

1949年后,金桥吹打得到长足发展,从艺农民大量增加,其成熟的艺术成就获得过众多荣誉: 1957年收集整理的吹打曲目《闹春耕》获得重庆市农村文艺调演一等奖;并于1958年代表重庆市民间音乐出席在成都举行的全省群众文艺汇演二等奖。之后《蛟龙翻身》、《蜜蜂围着菜花飞》、《庆丰收》、《喜鹊牌》、《点江曲》等改编节目连续在省、市各种演出中获奖。1985年的民间器乐集成中,300多首曲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存入国家艺术宝库。1992年、1999年,中央电视台两度来万盛拍摄金桥吹打专题,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金桥吹打一度达到鼎盛繁荣的颠峰。当时,金桥镇有吹打乐班200多个,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1995年,金桥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吹打之乡”。1999年,金桥吹打被重庆市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 金桥吹打以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剧目特色与艺术特色,深受广大农村观众欢迎,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曲折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和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缺乏经费投入等原因,吹打人员很少集中训练,部分吹打艺人放下了吹打乐器,走上其它致富道路。当时从事吹打的艺人不足200人,其中年龄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是30多岁,平均年龄近50岁;艺人普遍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女子吹打队员、青年吹打队员面临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边缘。由于人员流失严重,很多传统的曲牌也面临失传境地。21世纪初,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力度,先后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传承优秀俗文化。2002年成立区金桥民间吹打保护、抢救小组,在各级政府支持和领导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性工作,先后组建了金桥吹打艺术团和金桥中心校吹打队,使金桥吹打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重焕生机。2006年6月,金桥吹打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2008年10月,万盛区金桥镇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音乐非遗文化《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2024-03-17 13:59:16
音乐非遗文化《金桥吹打》
金桥吹打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民间音乐,属于吹打乐种。有喜庆类、生...
2024-03-17 13:38:00
音乐非遗文化《枝江民间吹打...
枝江民间吹打乐起源于东汉,形成并流传于隋唐时期。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
2024-03-17 13:25:23
音乐非遗文化《哈尼族多声部...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
2024-03-16 22:51:04
音乐非遗文化《藏族拉伊》
藏族拉伊是拉卜楞藏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其感情奔放,唱词质朴热烈...
2024-03-16 22:41:59
音乐非遗文化《中山咸水歌》
中山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音...
2024-03-16 20:50:0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