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文化《石柱土家啰儿调》
阿标
2024-03-16 21:15:29
0

1

石柱土家啰儿调,流传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柱土家啰儿调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其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

2006年5月20日,石柱土家啰儿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5。

历史渊源

2

石柱啰儿调承袭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和“巴人土歌”。《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关“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是对“巴渝舞”的最早记载。

先秦《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关“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和西汉杨雄《蜀记》中有关“嬥讴歌,巴土人之歌也”的记载,印证了“巴人土歌”是一种“一唱众和”的歌唱形式,是反映大众生活的乡土民歌,其内容和形态表现与石柱土家啰儿调一致。

石柱土家啰儿调更是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有人认为“啰儿调”有古代“竹枝词”遗风,被誉为“竹枝词”活化石。

石柱土家啰儿调起源于何时已无迹可寻,但从一些传承人的口中得知,至少有上百年的传唱历史。“啰儿调”包容着各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民歌,诸如放牛歌、打夯号子、砍柴歌、薅秧歌等。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社会,很多的农业生产都要靠人力来完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常常是借助唱歌来调动人的劳动热情;再者,山大人稀的自然环境,让上山劳作的人们借助喊山歌来驱逐寂寞和恐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众人吼着山歌齐劳作的场面随处可见,山坡上放牛、砍柴的少年唱的山歌也是此起彼伏,“这边唱罢那边登场”。处处可听见唱山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田地里,唱山歌无须专人教唱和传承,在那样的环境熏陶下,会唱山歌的人自然也很多。“啰儿调”的传承人,要么是在和自己的长辈一起劳作的过程中,要么是跟着长辈在家中的无意识哼唱中而学会的,从没有去专门地拜师学艺。后来凭着自己的浓厚兴趣,经常哼唱,有时怕忘记甚至把歌词记在纸上,因而至今还会唱不少那个时候流传的民歌。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啰儿调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

传承现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尚有三百多人能唱“啰儿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演唱者越来越少。据初步调查,现在只有大约七十人能唱了,这些歌手年事已高,啰儿调的传承面临困境,已濒于灭绝。

传承人物

刘永斌,男,土家族,1941年生,重庆石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农民歌手。

黄代书,男,1944年4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石柱土家啰儿调。

保护措施

2014年,重庆市革命老区石柱县积极采纳县人大代表建议,加强非遗保护,编辑了非遗乡土教材《土家“啰儿调”》,在全县推广传唱。《土家“啰儿调”》全书共40万字,分上、下两册,主要包括“啰儿调”的历史文化的渊源、民间音乐的流变、音乐品类的梳理等章节,图文并茂,同时还收录了300多首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安徽省休宁县传统...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的传统宗教音乐。休宁县齐云山道教文...
2024-03-31 23:17:29
非遗 | 江苏省无锡市传统...
据史料记载,道教传入无锡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
2024-03-31 23:14:42
非遗 | 上海市道教协会传...
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2024-03-31 23:12:20
非遗 | 山西省阳高县传统...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
2024-03-31 23:11:42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31 23:03:03
非遗 | 中国佛教寺院传统...
佛教音乐,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
2024-03-31 22:53:5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