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中幡,北京市地方传统民俗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VI—3。
聊城杂技,山东省聊城市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聊城杂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
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地方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主要流行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
鄂伦春族摩苏昆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黑龙江省申报的“鄂伦春族摩苏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2006年5月2...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意为“民间叙事诗”,用达斡尔族语演唱,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达斡尔族乌钦广泛流传于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群众中。2006年5月20日,...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